小声嘀咕:从小听说大部分人都会转行,工作内容和学校学的不一样,我曾经也以为我应该是那个大部分人,可是,好巧不巧,我的工作内容至今还在我已知的五指山里打转,重合度99%,读研时写的磁心计算步骤还能拿出来用,只是局部细节的强化,已经很久没有刺激大脑皮层的那种全新的艰深感了,我承认,我的确享受这种not hard的轻快,就像滑入了一个舒适圈一样,但任何技术都是一个深渊,是坑,我早已预见这个坑底没有黄金,但往外爬的动力和体力在逐渐下降,偶尔也会羡慕那些朝气蓬勃的跨到芯片、半导体的勇敢女同学,亦或是带编摸鱼全身心投入文学艺术等爱好的躺平青年。对单一技术的精通终将变成一种可悲的无知……我会变成一个文盲,而非专家。你就围着你那一亩三分地转吧,等到六十岁的时候,你将不懂芯片,也不懂文学。
10 月 28 日 , 2024
|
21:12:35 评论
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
正在回复 的评论 :
首先我很赞成专精一面,再广而千面这个观点。但是到后面广而不深的方面,应该明白有个归宿:不是够不够专精,而是做事的思路,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。仅限于个人观点,可能因自身就身处于杂而不精的情况所以才会这样想,有时也会羡慕专精的人,不专精怕解决不了问题会很容易陷入焦虑。但是感觉他们也更容易陷入一种固化思维。
睡前看到鸦鸦这条给我逗笑了,说实话我还是很羡慕鸦鸦的专业能力的,只不过我的想法恰好和鸦鸦相反,我则希望磨练专业知识的深度而非打造知识的广度,因为人这一生太有限了。可能只有到中年后,才有时间培养知识的广度,但现在希望也比较渺茫。我则更加注重如何去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,我们必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知识库。到后面很多领域其实能相通。至于鸦鸦提到的一种知识精通最终会导向无知,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前卫的想法,但是不精通一种知识,连最基本的工作都维持不了,我感觉精通一种知识是通向其他知识的前提,至于会不会无知全在于自己的选择。
而至于其他领域的学习其实也是类似的,只不过每个人的天赋不同,对不同学科的领悟能力不同。因而 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”,自然和科学不是隔绝的,两者生而同源。如果在掌握一种知识有余的情况下,完全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,包括但不限于生活技能,历史哲学,体育运动,社交才艺。我认为最难的不是考虑是选择广度还是深度,而是持之以恒地积累和平和的心境,以及在浮躁中找到意义,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太难了。
一语点醒梦中人!最近确实是浮躁了,我这种倾向似乎只会导向杂而不精的结局,而精通一个领域恰恰是人生最需要的一个地基,如果没有来自背景知识的信心,恐怕也会活的去中心化、失去脊柱,容易羡慕和崇拜别人。也许我现在的这种羡慕,恰恰是因为深度不够,还没达到一个新的境界。感谢Matrix,更加坚定了我在这个领域走下去的决心!